态度
第一单元 态度形成
一概念:是个体对特定对象的总的评价和稳定性的反应倾向
1、态度的特点
内在性、对象性(人物、事件、观念)、稳定性
2、态度的成分(态度的ABC模型)
态度的成分:认知成分C事实、知识、信念、评价
情感成分A
行为倾向成分B
当三者出现不一致时,情感成分决定态度的方向
3态度与行为
1态度含有行为的倾向性:行为取决于态度
2决定个体行为的因素:态度、情境、认知因素、过去经验与行为
4、态度与价值观
联系:1态度对价值观有直接影响,这种影响是通过个体对对象赋予价值来实现的
2个体的态度取决于这一对象的价值
区别1价值观更抽象和一般、 更稳定和持久,不易改变
2价值观没有直接的、具体的对象,也没有直接的行为动力意义
二态度的功能
M1工具性功能M2自我防御功能
M4认知功能M3价值表现功能
三态度的属性
方向-强度-深度-向中度-外显度
四态度的形成
依从-认同-内化
第二单元 态度的转变
1个体形成一定态度后,由于接受新的信息或意见而发生变化的过程
2即说服的过程
一、态度转变模型
提出:霍夫兰德
态度转变四要素:
1传递着2沟通信息3接收者(主体)4情境因素(背景、个体情绪)
二、影响因素
传递者:威信、立场、说服意图、吸引力
沟通信息:信息差异、畏惧、信息倾向性、提供方式
接受者:态度与信念、人格因素、心理倾向
情境:预先警告、分心、重复
三、态度转变理论
1海德的平衡理论
P-O-X模型
2认知失调理论
个体关于自我、环境和态度对象都有许多的认知因素,当各认知因素出现“非配合性”时,个体就会产生认知失调
原因:逻辑矛盾-文化价值冲突-观念的矛盾-新旧经验相悖
消除、减少认知失调的途径:
改变或否定认知的一方-增加认知-降低认知双方强度
3社会交换论
第三单元 态度的测量
测量的属性:
态度测量方法:态度量表 单维多维
投射测验 主题统觉 墨迹测试
行为反应测量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