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影响
第一单元:从众
概念:随大流,指在群体压力下,个体在认知、判断、信念与行为等方面自愿与群体中多数人保持一致的现象
功能
1促成社会形成共同规范、共同价值观的功能
2让个体适应社会生活的功能
效应:1学习从众 2消费 3 恋爱 4 作弊
原因:1寻求行为参照
2对偏离的恐惧 3群体凝聚力
五、影响从众的因素
群体因素
1群体成员一致性2群体凝聚力3群体规模
个体人格因素
1个体自我评价(反比)
2个体自信心(反比)
情境的明确性
情境明确;判断事物的客观标准很清晰,则从众行为少
第二节 社会促进和社会惰化
一、社会促进和社会干扰
助长&抑制
二、优势反应强化说
1用来解释社会促进和社会干扰现象
2内容:他人在场,个体动机水平将会提高,其优势反应易于表现,而弱势反应受到抑制
三、社会惰化
1也称社会逍遥,“磨洋工”
2指群体一起完成一件任务时
一模仿的概念
是指在没有外在压力条件下,个体受他人的影响仿照他人
意义:学习的基础、适应作用、促进群体形成
3模仿的发展
无意-有意
游戏-生活实践
对外部特征-内部实质内容
4德尔塔的《模仿律》
模仿是“基本的社会现象”
“一切事物不是发明,就是模仿”
三个模仿律:下降率(社会层次)几何级数律(时尚、谣言)
先内后外律
二、暗示:是指在非对抗条件下,通过语言、表情姿势以及符号等对他人的心理和行为发生影响,使之
暗示的分类
信息来源:他人暗示自我暗示
暗示者目的:有意无意
暗示双方接触关系:直接间接
暗示效果:暗示反暗示
影响暗示效果的因素
暗示者方面 权利、威望、社会地位、人格魅力
被暗示者方面 以下群体易受暗示:
独立性差、缺乏自信、知识水平低
年龄越小 女性
所处情境 困难情境又缺乏社会支持
三、社会感染
个体通过语言、文字、表情、动作和其他方式引起他人相同的情绪或行为的一种信息传递过程
社会感染特点:1双向性2爆发性3接受的迅速性
爱情、婚姻与家庭
1爱情 对爱情的研究始于20C70S
开创者:哈特菲尔德
爱情是人际吸引最强烈的形式,是身心成熟到
爱情的特点1相异性2成熟性3高级性4生理性5利他性
二、爱情与喜欢
鲁宾 对爱情和喜欢进行了系统研究
爱情和喜欢的区别:依恋 利他 亲密
三、发展阶段
1取样及评估-互惠-承诺-制度化
四、爱情的形式
1李(J.LEE)的分类
利他式 实用式 占有式
浪漫式 好朋友式 利他式
2哈特菲尔德的分类
希望和对方融为一体;春风沉醉,心无旁骛不能忍受冷落和背叛
五爱情的三角理论提出:斯坦伯格
亲密、激情与承诺
第二单元:婚姻
1婚姻是家庭成立的基础和标志
2婚姻的本质社会性
3婚姻的动机
经济、繁衍和爱情
二、夫妻关系的类型
1爱情型2功利型3平等合作与分工型4建设型5惰性型6失望型7一体型
第三单元:离婚
依法解除婚姻关系
心理冲突(原因和前奏)
心理冲突:需求不满、价值观念不一致、远离的“自我”、夫妻的性差异
二、原因
1结婚年龄较低2未婚先孕3闪婚4父母离异
5有婚前性经验的6夫妻角色不平等的7对性生活不满意的
第四单元:家庭
是社会的细胞是社会生活的基本单位
构成:婚姻关系、血缘、收养
家庭关系最为密切、深刻
二、家庭的结构与功能
1家庭结构数量2代际层次3夫妻数量
结构模式
核心家庭:夫妻+未婚子女
主干家庭:夫妻+已婚子女(一对)
联合家庭
2功能
经济 生育 教育 休闲娱乐 感情交流
抚养与赡养 性的功能
3 影响家庭功能的因素
政治与社会因素 家庭成员的素质
家庭成员间的人际距离
三、家庭生命周期
1形成2扩展 孩子出生 3稳定最后一个孩子 4收缩 第一个孩子离开家 5空巢 最后一个离开
6解体 配偶一方死亡 结束配偶另一方死亡
P.S 只适用于核心家庭,不适用于残缺家庭和无子女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