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目的
行为目的
第一章 了解孩子的行为目的-孩子行为目的面面观
第二讲 行为目的的变化与正确导向
行为目的咱们知道了对于12岁之前的孩子有四种。那么他们通常为了达到目的,他们有四种方式。
第一种方式:主动建设性。比如孩子在学校里边,学习特别好,特别听老师的话,学习成绩好,运动也好,音乐也好,同伴关系也好。他是通过这种成就表现来吸引注意的。这种叫主动建设性的。
第二种方式:主动破坏性。比如这个孩子他通过好的行为没有办法达到他的行为目的的话,他就会换一种方式,比如:骚扰。假设这孩子上课的时候好好表现,老师可能没有关注到他,但是他只要敲敲桌子啊,给同学捣乱啊,他立刻就会得到老师的批评。这就是主动破坏性行为。
第三种方式:被动建设性。被动建设性行为是指这个孩子特别听话,特别乖巧可爱。爸爸妈妈让他做什么他就做什么,他特别的讨巧,他知道爸爸妈妈想要什么,那么他就努力地去做。这叫做被动建设性行为。
第四种方式:被动破坏。同样,如果他这样做得不到父母关注得时候(上述的被动建设),他就会换一种方式:懒惰。所以那些磨蹭的孩子,基本上是这种。好好表现的时候被忽视了,他就会换成另一种行为方式:磨蹭的方式。我们也来举个例子,说明一下从主动建设到被动建设,从主动破坏到被动破坏,这四种行为方式是怎样变化和演变的。
从主动建设到主动破坏,我们把它称为A路线。
例子:有个男孩叫小星。小星刚上课时挺乖的,上着上着他就开始说话了。老师提醒“小星,安静点。”一会小星就踢桌椅,老师又提醒他“小星,遵守课堂纪律,安静点。”老师一次又一次的提醒后,他还这样做,老师就生气了。此时,A路线开始发生作用,他原来通过成就感-好好表现,希望得到老师的关注,那我们发现他没有得到的时候,他就变成了说话、踢桌椅、扰乱课堂纪律。这种就是叫主动破坏性的行为。他发现这种方式能达到行为目的。前面咱们讲到孩子都知道哪些行为能达到行为目的,而哪些行为是达不到行为目的的。如果能够达到行为目的的行为就被保留下来,达不到的就会被忽视掉。所以小星他没有达到行为目的的这些好的行为他就不在做了,他就开始做这种不好的行为方式。当老师生气的时候让小星到前面站着,然后老师继续上课。结果发现全班同学又笑了,扭头一看,小星正在做鬼脸。他又通过这种骚扰的方式获得老师的注意。这时后老师生气了,当老师生气的时候,孩子在争取权利。他想告诉老师他背后的行为目的是——我是我的主人,我想做什么就做什么。老师继续上课,让小星脸朝墙站着,刚站一会,铛,往前一倒,头就撞到墙上。全班同学又哄堂大笑。这时候他其实在用报复的方式,让老师觉得很讨厌,这个孩子把我整个的课堂都扰乱了。
所以我们看看这个孩子,A路线从成就,他好好表现没有得到老师的关注,他就变成骚扰,说话。然后慢慢呢老师提醒几次,他继续那样的时候,因为老师并没有回答他内在的心理需要的行为目的,所以他就开始用这种争取权利,让老师生气的方式。接下来他又用老师讨厌的方式进行报复。这就是A路线。
再来看那个乖巧可爱,被动建设怎么样转成被动破坏的。[B路线——被动建设(乖巧可爱)-被动破坏(懒惰)]
例子—小圆学习非常好,在学校是老师经常表扬的对象,在家里家长非常放心。爸妈很忙,觉得孩子表现好,省心,家长很高兴,所以就不去管他。可是有一天,爸妈回来很晚了,看到小圆还在写作业,妈妈就觉得很纳闷“今天作业很多吗?”。小圆“也不是啦。”懒洋洋的坐在那,一边摔着笔一边砸着橡皮。妈妈“那就快点写吧,都已经快11点了,再不写完睡觉都耽误了,明天上学该迟到了。”小圆还在那边懒洋洋的样子,妈妈就又催她了,不断的提醒她要快点快点,就剩这么点了,10分钟就写完了。那么在这10分钟的过程中,妈妈不断提醒。孩子她的行为目的是想获得爸妈的注意,吸引爸妈对她的关心。可是爸妈没有看到小圆让他们那么省心,没有看到他学习上完全自我管理,生活上也是自我管理的。他非常的乖,她希望通过这种好的表现爸妈能够看到它,能够夸他。但爸妈很忙,觉得你表现好,很省心,就不用去管你了。那么孩子就换了一种方式,用那种懒惰的方式、磨蹭的方式来做他的作业。这个时候,家长眼里都揉不得沙子,家长看到孩子又不好的行为时候,立即去提醒他,所以孩子的行为目的达到了。那么这种能够达到行为目的的行为就被保留下来,小园从此以后就越来越磨蹭。那家长几次提醒以后,小园在那边嘟者嘴,就是不动,就是不写。其实这时候家长就开始生气了,那他的行为就升级了,由原来的吸引注意到争取权利了。直到后来孩子非常的抗拒,不写作业,而且还在那边搞破坏。那么这种抗拒的行为妈妈就会觉得太伤心了,我对你这么好,给你提供这么好的生活条件,你怎么能还这样对我呢?当家长这样想的时候,其实孩子已经用报复的方式达到他的行为目的。到这个时候,如果爸爸妈妈继续没有了解孩子的行为目的,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密码,继续让这种行为继续升级,那孩子就会发展到无助。这就是B路线。
还有一条路线:C路线。孩子没有经过吸引注意、争取权利、报复到自暴自弃。而是从吸引注意直接就到自暴自弃了。
例子:一个六年级的小女孩一直学习成绩都很优秀,有一天突然跟妈妈说“我不上学了。”妈妈觉得很奇怪“你遇到什么困难了吗?”孩子不说话。妈妈把她领到校门口,她就在门口哭,妈妈只能由着她。后来这孩子不仅不上学,而且不下楼了。以至于到后来也不洗澡、不洗脸。每天饿了就吃点饭。生活状态很差。这孩子就是从吸引注意直接到自暴自弃,这就是C路线。通常这种乖巧可爱的孩子、好学生,他的压力过大,他直接就能够到这种无助,他完全全盘否定自己。
这就是行为目的的变化!
蓝路线:上课本来还挺乖的(主动建设不成,换被动建设),然后开始说话(主动破坏)。老师提醒了之后,又开始踢桌子(骚扰)。连续提示几次后,也无法停止。老师生气后,叫他到前面站着,结果他在做鬼脸(骚扰)。老师叫他朝墙站着,没想到他往前一倒,头撞在墙上(反叛)。
红路线:学习非常好,父母因为是大学老师,比较忙,加上小孩在家表现良好,让人省心,因此疏于管教。一次晚上,妈妈发现小孩还在写作业,询问却得到消极回答。看到小孩懒洋洋的,就不断地催促。
真相:小孩希望父母能看到自己勤奋的一面,借此得到关心或夸奖。可因为父母觉得孩子“自觉”,反而不去管,导致小孩采取拖延的方式。父母看到孩子有不好的行为,就不断地催促,可孩子反而更加的拖拉
成绩优秀的小女孩,忽然说不上学了。强行带到学校,反而哭泣,只好带回家。多次劝解,反而使行为升级——不上学升级为不下楼,后来更是发展为洗漱都不干。
真相:所谓的好学生或优秀学生,背负了过大的压力,容易直接就处于无助甚至全盘否定自己
授课老师
学员动态
相关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