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讲 孩子不当的行为目的和处理方法
我们知道孩子有四种行为目的。我们家长也希望了解孩子磨蹭、注意力不集中、拖拉,他到底背后的行为目的是什么?!有几种判断的标准:第一个判断的标准就是家长的感觉。
一、孩子的不当行为——吸引注意
家长的感觉——当你觉得孩子的行为不断重复,不断出现,而父母经常用的提醒、催促、唠叨,不断地去告诉他不要这样,要怎么样做,可是孩子当时停止这种行为,过后,又会出现这种行为,大多数情况下就是吸引注意,他希望你关注到他,他希望你看到他做得好的地方。通常吸引注意的孩子他有一个错误的想法;
A、我只有被注意到,我才是有价值的,才是有用的
B、(我用)好的行为没有得到关注,他就会采用另一种干扰方式,如骚扰,获得注意(在吸引注意时,孩子有有用的行为,也有无用的行为,当他有有用的行为时我们没有看到,因为我们不了解行为密码,而当我们没看到时,孩子就换成无用的行为了。)
对这种想吸引注意的孩子,父母的正确做法是:
A、忽视孩子不好的行为
B、而当孩子主动表现正向行为时,立即给予关注,告诉他你这样做我看到了。
比如说之前提的小星,其实前半节课认真听讲、积极举手发言,然后老师没有叫他,他觉得被忽视了,所以就换成骚扰的方式。这时候老师应该知道“哦,原来我忽视了小星,小星在用这种方式告诉我,他的行为目的没有达到。”老师正确的做法:主动给予小星注意。比如说小星说话时老师忽视他,而老师在小星表现好的时候主动关注他。即使这时候他已经开始捣乱了,老师依然可以说“我先叫某某同学,等那个同学回答完了,小星,老师就会叫你来回答这个问题。”这时候老师用他的这种回应告诉小星“你已经被我关注到了。”也把小星的注意力转移到关注老师正在讲课的内容上。因为他要听一听,人家是怎么回答这个问题的,一会我该怎么回答。那么老师主动给予注意。对吸引注意的孩子,我们要注意的是不要中孩子的全套,不要让孩子得到关注(不好的行为),而要主动给以关注。在孩子表现好的时候,主动给予关注。又如小圆的例子,当妈妈看到孩子11点还没写完作业,在慢慢腾腾的玩着笔,玩着橡皮,这时候家长要忽视这些行为,而看到小圆她之前的努力:“小圆,爸妈没在家,你就主动完成作业,太棒了。”那么小圆背后的行为目的就得到了关注,她会自动修正自己的行为,而她想通过骚扰的方式、磨蹭的方式、获得爸妈的注意,而爸妈没有给。我们知道这些没有得到关注的行为、没有达到行为目的的行为,慢慢就会被消失了。这就是对吸引注意的孩子。所以我们总结一下,家长觉得烦,多次提醒之后,孩子变一种方式又出现,这就是吸引注意。正确的做法:忽视那些不好的行为,而主动去找孩子身上好的行为,并直接把它说出来。
二、孩子的不当行为——争取权利
家长的感觉——感觉生气,多次告诉孩子要做什么,没做什么。那你在吸引注意这一部分没有满足到孩子的行为目的。那到争取权利的这个阶段,只有无用的行为,没有有用的行为了。这时家长感觉到生气了,但我们要控制自己的情绪,然后:
父母正确的做法:
A、自冲突中退出,并以“引起孩子帮忙的兴趣”和“转移孩子注意力”的方式来协助孩子。
B、不要与孩子硬碰硬(表面上孩子屈服了,实际上孩子口服心不服,他的行为目的会继续升级,到报复,因为他觉得在跟父母亲的战争中,自己没有办法控制自己,失去了这种控制自己的权利,所以他会觉得特别的沮丧,紧接着就会进入报复。像我们之前提到的穿羽绒服的例子。妈妈叫孩子把羽绒服穿上,孩子说不冷,那妈妈就不用再说了,因为冷不冷孩子是知道的。所以我们从冲突中退出,引起孩子的帮忙的兴趣,孩子有可能变得合作。
三、孩子的不当行为——报复
第三中行为目的就是报复,对于报复得孩子家长要知道其实他是感觉到:
A、感觉受到深深的伤害
B、没有人爱我,所有人都在伤害我
所以,我也要伤害你们,我也要让你们讨厌方式。我曾经训练过一个孩子:他在学校里上课时捣乱,下课时跟同学打架,然后老师就把他叫到办公室批评了他。这个孩子口服心不服。他觉得是别人先招惹我的,他不认为自己做错了。虽然在老师的压迫下,他向对方承认了“对不起,是我错了。”但实际上他内心根本就不服。中午吃饭时,他就在大家喝的汤里洒了一把土,结果全班同学都不能喝了。就是让老师觉得特别的讨厌,这种行为不能忍受。这种行为就是报复。其实对于想报复的孩子,首先他觉得受到了伤害。这个时候我们还是用那种通常传统的方法——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就像刚才那孩子,他洒了土,老师又狠狠训斥了他,而且又把他家长找来。让家长在训这个孩子,回家还要严加管教。这种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这种做法,只能把孩子这种被伤害的、觉得自己没有得到大家关注的行为得到更加的强化。所以孩子以后经常干些不好的事情,如老师放着投影,他给关上;给同学的铅笔盒倒上水等等。这种行为持续了一段时间以后,孩子就会进入自暴自弃了。
行为目的判断标准和验证:
家长的感觉:
孩子的行为很讨厌,没有教养
伤心难过
例子:有个孩子,妈妈在他的书包发现200块钱。就问他这200块钱哪来的。结果孩子就是不说。后来发现这200块钱是他从低年级同学那抢来的。家长就狠狠地揍了他,体罚他。并且罚他这一礼拜不许看电视、不许打游戏。这些都属于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孩子本来就觉得受到伤害了,现在你又用伤害他的方式继续伤害他。那孩子就会觉得“哼,你们就是用这种方式伤害我的,我也要伤害你们。”所以他不敢伤害爸爸妈妈,他就会去伤害同学,他会打架、会撒谎等等。
父母正确的做法:
1.不要伤害到情绪,避免处罚和以其人之到还治其人之道。
2.建立彼此信任的关系让孩子自觉到他是被爱的。
四、孩子不当的行为:自暴自弃
自暴自弃的孩子他已经完全丧失了在好的世界里去努力、去追求这种归宿感。他把自己从好的世界里完全放弃了。他也让爸爸妈妈、老师、周围的同学觉得他是不可救药的人。所以对于自暴自弃的孩子、习得性无助的孩子,我们要用放大镜去找他身上点点滴滴的进步。
例子:一个孩子考上考了12分,老师说“诶,你怎么考了12分?”孩子说我根本不爱学,我就学不会。老师说“你都没学你都考了12分,那说明你在这方面很有潜质。”所以,我们说12分还能让老师夸得出来,真的是用放大镜找这个孩子身上的优点。
例子:一个孩子一篇的描红他能写4小时。其实这篇描红15分钟就可以写完了。他做在那边就不写,因为他认为自己是写不完的,他认为自己不可能写完这个作业。
例子:一孩子要背一段古诗。老师说今天回去要背古诗,明天要检查。结果孩子从3点钟一直哭到7点钟。他就认为他根本就不可能背完。
当然,我们说这些孩子,他出现这种自暴自弃的行为,或者他认为自己在学习上是这种习得性无助的。他通常是在吸引注意、争取权利、报复这三个方面都没有成功的情况下,逐渐的、最后发展到这种自暴自弃。
所以我们说,对于吸引注意,我们要忽视他不好的行为,而关注到孩子好的行为。在这时候还有好的行为。对于争取权利的孩子,家长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绪,从冲突中退出,引起孩子帮忙的这种方式来引起孩子合作的意愿。对于报复的孩子,我们家长虽然感觉很伤心,感觉到孩子这个行为很讨厌,我们一定要让自己的情绪得到恢复,好好照顾自己,然后再去帮助我们的孩子。因为家长这时后已经受伤了,我们说一个受伤的人,没有办法帮助另一个受伤的人。所以,对于孩子想要报复的这种行为目的,家长先不要管孩子,先保护好自己的情绪,然后再去帮助我们的孩子。而对于自暴自弃的孩子,家长要重新燃起希望,用放大镜去找你孩子身上点点滴滴的进步。如果家长实在没有办法帮助到孩子,对自暴自弃的孩子一定要及时寻找专业的心理医生或心理咨询师。此外,我们讲了那么多孩子的行为目的,那我们也知道孩子的偏差行为是由于我们家长不了解孩子的行为密码,不知道他这些行为背后是有一颗想要获得肯定的这种愿望,他其实就是想获得大家的接纳。而当他用好的行为达不到的时候,他才会出现这种偏差的行为。所以我们最终还是要落到怎样引导孩子正向的行为目的,我们要鼓励孩子他的贡献,比如说在家里,给孩子一定的任务。当孩子有所贡献的时候,我们要去肯定他,而不要说怎做的这么差,怎么洗碗到处都是水,或者说你洗一个碗,把一瓶洗洁净都用完了,这不是太浪费了吗?!所以,我们说不要去挑剔孩子,要让孩子有所贡献,也要对孩子的努力和进步给以肯定。这样引导孩子正向的行为,让孩子在吸引注意这个层面好的行为得到关注。把孩子的行为目的了解清楚以后,关注孩子好的行为。好的行为重复后,就会形成好的习惯;而好的习惯重复多了,就成为好的性格;好的性格就会决定孩子未来的命运。这也是我们的教育目标:如何培养或者鼓励我们的孩子成为幸福的普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