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学会情绪管理:生气的权力在自己
1.改变认知(看到孩子好的方面)
2.灭火口诀:一离,二吸,三凉水
父母学会情绪管理:生气的权力在自己
1.改变认知(看到孩子好的方面)
2.灭火口诀:一离,二吸,三凉水
第二章 父母的自我改变——我能不生气吗?
第三讲 学会情绪管理:灭火口诀
我们都知道生气的权利在自己。但是我们通常会说:“孩子,就是你不听话,我才生气的。”看似孩子不听话引起家长生气,实际上我们从上一讲知道因为父母亲有四种负向的想法,才导致自己生气的,并不是孩子的行为导致的。就像三块巧克力的妈妈,她如果觉得孩子打破花瓶是不听话的,是高破坏、撒谎的,家长自然会生气、责罚孩子。但如果家长换一个想法:孩子活泼好动、有神奇的想象力、杰出的动手修复能力,而且妈妈还对自我进行反省。这种积极的想法,让妈妈平静地解决问题。孩子也从错误中得到学习,他会认为自己要做个诚实的孩子。
家长不生气源于生气的权利在自己,家长可以决定自己用积极的想法还是消极的想法来看待孩子;第二,家长判断自己的想法想法是否正确:严重不幸、应该必须、无法不能、自责内疚这些想法是否正确?
例子:一个10岁的小男孩,看见爸爸买了一把斧子回家,趁家里没人,孩子想试试斧子是否锋利,就拿斧子看了家里的樱桃树,斧子很锋利,一砍下去樱桃树就倒了,孩子很害怕。爸爸回来看到樱桃树倒了,非常生气,正要发怒的时候,爸爸问:“这是谁干的事?”孩子胆战心惊地说:“爸爸,是我。”爸爸了解情况后,没有责罚孩子,反而搂着孩子说:“你非常的诚实,爸爸觉得这种诚实的品质比100棵樱桃树还要昂贵。”这个孩子就学会了诚实,学会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任。这就是美国第一任总统乔治华盛顿。
所以诚实会成就一个人。当孩子诚实地告诉我们他做错了事情时,我们是否能做到真的不生气?
有一个小男孩对妈妈说:“妈妈,我干了一件坏事。”妈妈:“没关系,你说说,妈妈保证不生气。”孩子:“我把玩具弄坏了,刚买的,我拆掉了。”妈妈瞬间大怒:“这么贵重的东西,你怎么不爱惜?”孩子哭了:“妈妈,你不是答应我不生气吗?你撒谎,我再也不相信你了。”
通过这两个例子,我们知道,当孩子诚实的时候,你怎么对待孩子决定孩子未来的发展方向。家长要看到孩子行为的两面性。
例子:陶行之先生和四颗糖的故事
陶行之先生当校长的时候,有一次有一个小男孩拿砖头打人,陶行之先生让他停下来,这孩子就停住了,校长说你先到校长室去等着我。等到陶行之先生了解情况以后,回到校长室,这小男孩已经在那里等着了。校长说:“我要奖励你一颗糖,因为你比较主动,你比我先回到校长室,这小男孩楞了。”陶行之先生又拿出第二颗糖:“我要奖励你第二颗糖,因为特别的尊重我,我刚才让你停,你就停住了。”小男孩更惊讶了。校长又拿出第三颗糖:“我要奖励你第三颗糖,因为你特别的有正义感。我了解后发现你打那个同学是因为他欺负女生。”这时候小男孩就哭了:“校长,对不起,同学再不对我也不该拿砖头砸他。”这时校长就拿出了第四颗糖:“我要奖励你第四颗糖,因为你主动认错。”
从这个故事我们看到孩子身上有两面性,一面是好的,一面是不好的。我们很容易看到孩子不好的地方。我们也很容易因为孩子不好的行为发脾气。刚才我们说到,我们生气不是因为孩子做了坏事,而是因为我们有一个负向的想法。我们觉得孩子从小就做坏事,将来肯定是不好的人。或者我们觉得孩子现在这样表现不好,会对我的面子有很大的影响。甚至我们会觉得孩子不听话是对我们权威的挑战。这时候我们都会生气。我们知道陶行之先生和四颗糖,我们也知道了三块巧克力的故事。从这两个故事知道,我们生气不是因为孩子做了错事,而是因为我们内在有一个负向的想法。或者说我们对孩子有一个很高的期待,我们期望孩子达到我们的希望,能够一下子就作对,一下子成为我们心目中的好学生。
狼追型家长的反应:
提醒、催促、唠叨
惩罚:警告、批评、责罚、威胁
奖励、贿赂
孩子在前边跑,家长在后面追,不断地告诉家长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那件事要快点做,那件事不能做。这种方法叫狼追型。
当这种方式出现以后,家长就生气了,生气以后如何保持平静,找到正确的方法才是最重要的。
例子:有一个孩子叫小坤,回家后把书包、袜子一扔,妈妈一看就生气了,不断提醒他、催促他:赶紧把这些东西收好,收好后写作业。这就是家长通常的做法,看到孩子不好的行为,我们就像狼一样在后面追着他,盯着他。可我们从行为目的中知道,孩子回到家希望得到的是关注、肯定,他表现好家长认为是应该的,只要他有不好的行为家长马上就出现了。小坤也是这样子,他既要听妈妈的话把书包拿回自己的房间,他匍匐在地上,然后用脚勾着书包,然后再匍匐的出来,再勾一件衣服。几次三番后,妈妈就怒了,打了他一顿。被妈妈打了后一边写作业、一边抹眼泪,气哼哼的摔本子,向妈妈抗议示威,我要做我的主人。作业时有个造句:一……一……小坤:我们老师一发威,全班就安静了。还有一个造句:明白。他的造句是:我们老师叫我们用明白造句,我不会。写完后,妈妈觉得,这怎么交上去啊,交上去老师会批评他的。妈妈让孩子改,孩子就是不改。
通过这个例子,我们看到孩子的行为,会忍不住去提醒他,然后孩子的行为就会不断的升级,到争取权利,到报复,到自暴自弃。家长生气后的严重后果是什么?我给大家讲;一个小故事:生活中的费斯叮格法则:卡斯叮一天洗漱时把手表放在洗漱台上,洗漱完后忘记带上就走了。他太太看到后担心手表被淋湿,就把手表放餐桌上。孩子起床后吃早点时,不小心把手表弄掉到地上了,手表摔坏了,他就指责孩子说为什么这么不小心,太太看到后就说别吵了,让孩子吃完早餐上学。他转而指责太太,又把儿子打了一顿后气哼哼的去上班了。到了公司才发现公文包没带,他只好又回到家,结果钥匙放公文包里。他只能给太太打电话叫她送钥匙给他。太太匆匆忙忙的路上撞倒了一个水果滩,又赔了人家很多前。她和太太回到公司时都迟到了。他被老板训了一顿,等他快下班时又跟同事吵了一架。而他儿子当天有一场棒球赛,因被爸爸打了一顿心情特别不好,发挥失常,没有拿到好名次。这就是卡斯叮一家非常倒霉的一天。其实只有百分之十是不可控的,就是他洗漱手表放洗漱台,太太拿走放台上儿子撞坏手表,这些事情都是不可控制的,而剩下的百分之九十都是可控的。
生活中的费斯汀格法则:
生活中的百分之十是由发生在你身上的事情组成,而另外的百分之九十则是由你对所发生的事情如何反应所决定。
换言之,生活中有百分之十的事情十我们无法掌控的,而另外的百分之九十是我们能掌控的。
家长面对孩子的时候,不可控的事情占百分之十,而可控的事情占百分之九十。当家长情绪不控制,生气了还要对孩子发出来,甚至还责罚、打骂孩子,孩子的行为会不断升级,而结果也会很差。
所以家长要学会情绪管理。我们知道从一开始提醒,家长的情绪就有了,然后慢慢开始生气,最后平落下来,这是一个过程。情绪的曲线,是一个英文字母U,倒U型曲线。给自己一点时间,让自己冷静下来,这个曲线就自动滑落了。
例子:有一个孩子从学校运动完回来,身上很脏,他一下躺在床上。妈妈看到了就让他去洗澡,洗完澡赶紧写作业。孩子一听洗完澡起来写作业就更不想洗澡了,所以就躺在那不动。妈妈几次催后就生气了。妈妈知道家长生气后如果不冷静,费斯汀格法则就会出现。妈妈就冷静自己,妈妈冷静后回到房间,跟儿子说:“我给你出个脑筋急转弯吧。”孩子这时候也稍微平复了一些,说:“什么脑筋急转弯戈?”妈妈:“新袜子为什么有个洞?”孩子一听就乐了:“新袜子当然有洞啦,没洞怎么穿啊?”孩子笑完后就说:“妈妈,我去洗澡了。”
我想说的是孩子在学校很脏、回家洗澡这百分之十是不可控的,而可控的是家长没有让自己的情绪爆发。
生气的权利在于我们自己,我可以决定我怎么想,我可以看到孩子不好的行为,但是我控制好自己的情绪,看到孩子好的一面。
家长情绪管理:灭火口诀
1.一离:离开让人生气的现场
2.二吸:做腹式呼吸
3.三凉水:用凉水洗脸
如果孩子抱着你不让你离开,你就告诉孩子妈妈生气了,不是因为你,而是妈妈心中有一个不一样的想法,妈妈需要冷静几分钟。
我们没有办法给孩子我们没有的东西!生气时让自己冷静下来后想一想我生气是因为什么,是因为我的孩子做的不够好,还是因为我对他有一个期望,还是我想控制他他不让我控制。我到底想要一个自主自律,能够独立思考的孩子,有自己想法的孩子,还是想要一个应声虫,想叫他干嘛就干嘛。
情绪管理不是说你下定决心就能做好的,而是需要一个过程的。比如我刚开始面对孩子这一周生了10次气,而发了10次脾气,那么我告诉自己下一周我可能还是生了10次气,但我发胃9次脾气,再下一周我发了八次脾气,我的错误是递减的。你给自己10周的时间,慢慢地你可能不发脾气了。然后接下来的11周,你可能不生气或少生气了。再有10周的时间你对着孩子就再也不生气了。
【学会管理情绪:改变认知】
思考:发生不好的事时,真的只有一种选择吗?
经验:父母能不生气源于情绪的权利、信念是否正确;父母生气是因为心里有负面的想法或者对小孩有太高的期望,并希望他们能一下子就能达到
事例1:小时候的华盛顿为了试验斧头的锋利度,把樱桃树砍了。父亲回家后发现了此事,生气之余还责问小孩。华盛顿承认了,但父亲并没生气,反而夸他诚实——父亲觉得诚实的品质比一百棵樱桃树还珍贵。
事例2:小男孩做了坏事,主动向妈妈承认。妈妈先是承诺不生气,在得知真相后,结果暴怒了。小孩失望于母亲的食言,于是再也不相信她了。
事例3:【陶行知与四块糖】陶行知先生在做校长时,一天,在校园里看到一名男生正想用砖头砸另一个同学。陶行知及时制止同时令这个学生去自己的办公室。
在外了解情况后他回到办公室,发现那名男生正在等他,便掏出第一颗糖递给他:“这是奖励你的,因为你很准时,比我先到了。”
接着又掏出第二颗糖:“这也是奖励你的,我不让你打人,你立刻就住手,说明你很尊重我。”该男生将信将疑地接过糖。
陶行知又掏出第三颗:“据了解,你打同学是因为他欺负女生,说明你有正义感。”
这时那名男生已经已经泣不成声了:“校长,我错了。不管怎么说,我用砖头打人是不对的。”
陶校长这时掏出第四颗糖:“你已经认错,我们的谈话也结束了。”
结论:孩子身上有两面性
狼追型家长的反应:
妈妈离开冷静了下又回到房间,说是要玩脑筋急转弯:为什么新袜子会有洞?孩子乐了,在回答后就去洗澡了。
【家长情绪管理:灭火口诀】
授课老师
学员动态
相关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