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时11 心智化
1、概念
——从外部看自己,从内部看他人
——是一种想象性心智活动的形式(愿望、需要、目标、信念等)
——心智化既包括认知过程(心理学的理解),又包括情感过程
——Sharp and Fonagy,2008的定义
总结:个体以不防御的方式调节并体验自己以及他人的情绪,用不让自己感到不堪重负和失去功能的方式完成这一过程。
2、良好的心智化水平的特征
(1)对自己及他人的观点有好奇/关注(“安全的不确定感”)
(2)保持灵活—不会陷入一个观点内
(3)保持童心—使用幽默
(4)可以给予、采纳不同人的观点来解决问题
(5)能够区分自己的经历和他人的经历
(6)使用“有基础的想象力”
(7)具备叙事连贯性的感觉
3、心智化的功能
(1)通过有意识地心理状态的推理,可以预测、解释、证实是什么导致了他人的行为
(2)付诸情感调控的发展,帮助儿童心智感觉及自我的发展
4、心智化如何发展?
(1)社会生理反馈模型(Gergely and Watson):心智化的能力发展来自于与照料者的互动当中
(2)如果家长可以做到能:
——准确地省映婴儿的意图
——不会让婴儿心理超负荷
——协助情感调节的发展
——帮助儿童发展对心智的感觉以及省映的自我
5、如何进行“高质量”的互动?
(1)随因性:照料者准确地回应了婴儿的心理状态,并且是在婴儿表达的那个时刻
(2)标志性:照料者进行镜映,并且表明她不是在表达她自己的感受
6、心智化受限/受损
——当个体处于强烈的情感唤起(应激反应),或依恋需求增强时,为了避免受到严重侵害而防御性地避开这个世界,将这个世界视为被有敌意和恶意的心灵所占据
——心智化能力受损,将导致情感“升温”,对自己和他人的理解下降,对社交关系产生破坏性的影响
(为什么亲近的人之间容易互相伤害?)
7、家庭中的心智化挑战
——家庭是容易引发心智化受损的场所。因为在日常生活中,个体非常容易在家庭互动中产生忧虑、爱及其他浓密的情感
8、恶性循环
强烈的情感——心智化受损——无法理解、或无法去关注他人的感受——其他人看起来是不可理解的——试着控制或改变他人——恐惧、逐渐受损、挫折、痛苦或用强制手段互动——强烈的情感——心智化能力进一步受损
9、总结
——心智化在情感调节、人际关系、自我感觉的发展上有着关键作用
——心智化能力的发展涉及到早期关系
——心智化的能力是起伏波动的,受到应激或唤起水平的影响
——早期的逆境让我们更容易失去心智化能力
——当心智化“迷失”了,思维的前心智化形态开始运作,这会对内部精神与人际关系带来负面的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