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 心理学理论系统的成因分析
一、理论系统
基础理论、人格理论、各种学派
基础越扎实,才能了解一个人
知情意
二、理解个案:
1、从认知角度
看待一个人问题的时候,是为了帮助这个人,区分他的认知是否合常理。
六七岁前,父母给的观念植入潜意识。启发个案认知。
2、从情绪角度
多数人都会有情绪上的困难。情绪分正负向,不分好坏。任何情绪都应该是正常的,但是我们从小给约束地太多。
看是否正常、合理
倒U理论:你的焦虑在最高,没能力应对;最低,没必要应对;但大多数是在中间,反而会让功能变得更好,更谨慎小心,才会有获得感。压力、情绪也一样,当能够跨越时,会觉得成长和不一样
能不能理解并说出来别人的情绪感受,共情是态度而不是技术,帮助来访功能提升。
对情绪理解不够高的时候,很难处理情绪。
生气加怨恨就是愤怒。委屈、失望绝望的区别——对事情有所期待才会失望,没有失去信念,需要有人推一下
情感跟情绪、行为是交织的。
3、从行为角度
理解行为背后的情绪
退缩逃避因为害怕
对很多孩子来说,训练释放引领过程,活动与游戏,减轻情绪障碍
行为有内隐和外显的。口语和非口语。
感受个案在做什么,怎么与我们互动,行为模式的问题是什么,透过他的行为与他探讨他的人际关系
把个案的认知、情绪和行为表现串连起来(整合起来),就是个案概念化
练习的第一步:把当事人的认知、情绪、行为、内在需求、外在情境分别写出来。
第二步:条列出来之后,再观察思索其关联性——也就是解释(诠释、阐释)技巧:把情绪认知行为怎么来的,任意两种之间的关系说出来,就叫作解释,慢慢地就会了问题概念化
4、从个案所处的时间和空间背景去理解他
不同地域、年龄段等
下面的图:
两个圈就代表一个人,由情绪认知行为组成,核心是内在需求,连同与外在情境的交互作用(家庭脉络等)——问题概念化
助人历程三阶段:探索(信任关系、处理情绪)——洞察(解释)——行动(家庭作业,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