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感情和感觉)
认知包括思考和想法,判断决策过程
行为包含行动
内在需求动力、驱力、意图
助人三阶段:探索 洞察 行动
情绪认知行为外在环境对他的影响
行动要认知到完成 需要一段很长时间
情绪(感情和感觉)
认知包括思考和想法,判断决策过程
行为包含行动
内在需求动力、驱力、意图
助人三阶段:探索 洞察 行动
情绪认知行为外在环境对他的影响
行动要认知到完成 需要一段很长时间
同理心 是种态度不单是种技术
4个历程:感受自己的感觉 感受别人的感觉 感受别人的感受并且表达出来 这种过程让来访者激励提升并且有变化
看得是人不是技术 是背景文化脉络 例如20岁的人和30岁的人被同一个人劈腿面对的感受是不一样
见山是山 见水是水 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
走入对方的世界跟他同一个高度 不要呈上或者城下
游戏:
1、我看到了
2、数三角形:训练空间专注力
3、找图案:训练视觉专注力
4、故事接龙:森林里有一只小松 ,要去野餐-----(让小朋友开始讲故事)
培训孩子的听觉记忆。
5、解码游戏:
触觉、本体、前庭三个部分的游戏:
提高视觉、听觉的游戏:
吸管叠叠乐:
玩弹珠
拼图
声音敲敲
跳跳数字
听我这样做:拍出同样的声音。击掌。
感觉的统合是什么?
孩子太小,不要作专注力训练。因为他的神经系统还没有成熟。孩子越小越不要去做专注力训练,应该了解孩子 的感觉统合。长大一些才配合专注力训练。
前庭眼球反射:眼睛盯着手指尖,左右转头,眼睛会转动。眼光依然可以看到手指。
前庭刺激:上下坡的练习、玩球、跑跑跳跳等
触觉:顺毛摸、皮肤过敏等
本体觉:关节肌肉的感觉。
不安全
怀疑咨询有没有作用
与父母是什么关系 说了会有什么结果
不知道怎么说
被动型
思考:
1.父母平时说教多,少倾听
2.只关注成绩
3.从台面下到台面上
4.命令多,商议少
5.真正陪伴,不要急着评论,不要给他过多的价值感
专业咨询师怎么做:
1.沉默的意义
触觉 本体 前庭
提高视觉和听觉游戏:吸管叠叠乐
本体觉是控制动作稳定性
可以用木棒 小孩子可以用有颜色棍子
视觉更专注做视觉整合
玩游戏不需要在意输赢 而是要在于统合游戏过程
藏弹珠 是视觉整合游戏
把弹珠放到杯子里 然后移动看弹珠在哪个杯子里
养一缸鱼来训练孩子的视觉刺激 当孩子看着一缸鱼笑时就是视觉统合
玩拼图 自己制作风景图片 不要太复杂 用孩子自己熟悉的图片 不要用人像做拼图 运用风景比较好 如果市场拼图就找大点拼图
可以找平的拼图
听觉整合:挑出不同碗 来敲打 然后孩子也跟着听觉来不停敲打玩听觉刺激游戏
只有玩游戏时 才能敲打碗盘 平时吃饭时不可敲打碗盘
听觉记忆记住顺序来跳格子
打手掌拍打手掌游戏 拍不同手掌声音 借由听觉记住仿作 来当做同样声音来听觉记忆整合
通过老师的不同表情声音可以帮助孩子感受到该怎么做,一切出发点都在感觉
感觉统合:个体从周围环境获得各种信息加以整理分析,留下要的排除不要的,并把留下的接受如何做出放映如眼睛看到的,手碰到的,通过大脑得到讯息,并通过身体肌肉得到反映
从感觉统合角度来看看孩子的专注力
感觉统合就是感觉身体的位置 感觉要掉下的位置 马上维持平衡
五大感觉 内脏觉 视 听 嗅 味 触
把不同的感觉整理解释归纳就是统合
上公交车:有视觉看到的空间 本体觉就是指身体自身状况 听觉 总体感觉判断我能不能上公交
上课环境由老师声音 黑板印象 自己身体周围感觉 脚踩在地上感觉 一起传递给大脑 把上课有关讯息留下来排除无关的
感觉统合针对六岁以前的孩子开始
一连串神经处理过程
前庭眼球反射 影响到孩子的专注力
让孩子不停蹦蹦跳跳 从大动作开始可以锻炼孩子的前庭刺激 大脑神经满足了自然而然就会安静下来
跑步跳绳 前庭刺激够了 就会安静下来
对温度的感觉就是触觉系统
让孩子去触摸才能感受到具体东西物品,孩子认识物品不能光靠视觉,需要不停靠触觉去认识
撕贴画 贴浆糊 让孩子有足够的触觉刺激
本体觉即肌肉关节的感觉 借由身体松紧度通过大脑来 身体自己的感觉
本体觉如果训练的好 不用看 手就能立马拿对东西
用浴巾包裹孩子让孩子翻滚,然后浴巾会越来越紧,让孩子自己把浴巾松脱,这是训练他的本体觉
给予需要用力的游戏 刺激本体觉系统
感觉统合就是把需要的留下来 不需要的统统丢掉
得到触觉刺激足够了 就不会好动了 就可以专注了
本体觉可以不用视觉去感受
孩子越小越需要感觉统合
感觉统合有利于专注力基础
感觉统合是在六岁以前就建立起来否则小学专注力不集中
每天鼓励孩子去动动
六岁之前孩子坐不住是正常现在,但这个正常要跟其他孩子进行比较而得
如果战胜拖延:
完美主义造成拖延,难以开始,想做的时候总有别的事情在手边要做,
计划发生变动的时候,你看到的是扰动和不完美。
阳性自恋:我必须是强大的,我要被重视;
阴性自恋:我是弱小的,我要被保护。
魔法式的自恋思维:
必须避免一切错我,否则就是要出大事。
必须消灭一切危险,不然自身难保。
必须一切尽在自己掌握之中,不然就会天下大乱。
心理咨询师的做法:陪着青少年沉默一直沉默下去
直到咨询结束付款 直到下次咨询开始
开篇引导语:在这边谈话会不会很奇怪;是你自己想来这边还是什么~~已经打破沉默了
不适宜说:你太追求完美了 你要降低你的标准 你不要害怕犯错误 你不要那么刻板。这类话不能说。
不要与完美主义者争辩,也不要在生活中扮演咨询师角色去分析完美主义者动机。生活当中不能扮演咨询师角色。
超价观念
完美主义者注意到勤奋努力产生的效益。忽略了休息放松带来的效果
完美主义者改变波动是很重要的,一下紧致一下松散
完美主义者的自助方案
1,觉察完美主义的相关感受
2
仅仅靠生活去改变完美主义者并不太可能
还是需要靠咨询 关键在于能意识到自己的完美主义者
内在改变内在决定 反思原因 领悟追求完美表象下动机
自助方案:不完美焦虑
追求完美是为了满足自恋需求,所谓自恋需求就是我必须是强大被人重视的,或者说我是脆弱的需要努力保护自己。自我保护和自我提升。
这种自我保护需求正常,但会停留在幼稚状态就成为完美主义了
没有发展到与年龄相称自恋需求
自己能够到达目标而不是不成熟目标
改变需要勇气
完美主义者既有渴望成功自我 又有墨守成规
内心非常冲突 导致强迫性人格和
101种防御机制
视觉,听觉统合
吸管叠叠乐
三岁之前有颜色,三岁之后透明
藏弹珠
拼图
声音敲敲
跳跳数字
听我这样做
消极完美主义跟强迫性人格障碍有关
珍爱物品有划痕是不完美焦虑 洁癖也是 最好也是
遗传 家庭 社会 完美主义在未成年形成的
完美主义者会拖延 但是拖延的不一定都是完美主义者
做事不喜欢被打扰 一旦打扰就觉得受挫
完美主义者脾气上来后不要争锋相对,要多安慰少批判
强迫症和强迫性人格有区别
安全感低是完美主义者很重要原因之一
焦虑性父母容易把孩子培养成完美主义者
哀伤不同于抑郁 自我是否完全剥夺和缺乏
抑郁症容易感到放弃,被动无助
表面上非常忙碌、过分乐观 这是防御风格
抑郁症基本冲突 理想化母亲就是说的这人也不好那人也不好 看谁都打不到标准
害怕被抛弃 试图控制攻击冲突 过分依赖或过分矛盾攻击 助人综合症 只与非自然人物打交道
攻击无法指向外向就会指向自己,持续抑郁症自我惩罚就是自我批判
成人化的儿童 一般醺酒家庭出现的多
对待受虐型人格,当他谈到生活中多悲剧时,要保持好奇但不要表现同情
你建议他好 他说没用的
躁狂症掩盖的是内心的无望和低下 实质是用躁狂机制防御内心抑郁
不安全渺小 把自己弱小投射到他人身上 引起团体成员无力感和挫败感
躁狂类型防御是表面得意洋洋,内心是很抑郁的,躁狂缓解时内心整合很好
心理防御机制是在潜意识进行的
创伤导致心理成长的受阻
吸纳就是完全顺从听从 没有自我
内射是吸纳进来没有完全 美好相片放入相册
认同学习好的榜样变成自己的一部分
分裂的矛盾情绪 只认为治疗师什么都好,老爸老妈什么都不好,只有当来访者认为治疗师也有不好的地方才能促进他家庭的好
分裂就是支持一方一定不听另一方,这是极端的
恋物关系就代替全部物质
保有与想象的分裂
躲猫猫游戏让孩子适应分离焦虑
过渡客体通过玩具代替妈妈,过渡客体保留到成年有积极意义
第三阶段:自体分裂
以想象的我出现
人们视自己好或坏都与早年亲密关系有关
第四阶段:认同分裂
自体-他体系统构成认同
歪曲也是自我防御机制
投射 不能接受自己肮脏想法,认为那是别人想法,在他人身上观察到自己的内在状况
敏感多疑都是投射表现
投射也有好的,情人眼里出西施
过渡性客体泰迪熊既是母亲又是自己,例如催眠曲等等
安抚功能内化表现 抱着掉到地上的洋娃娃说不怕不怕
疑病
反向形成 目的是否认矛盾情感
是信念想法管理我们的情绪 不是事件本身
当孩子诚实告诉我们做了坏事时,我们要鼓励不是责罚 因为诚实可以成就一个孩子品性
陶行知和四颗糖 三块巧克力 生气不是孩子做错事 而是内在的高期望想法
生气后如何保持平静才是最重要的
家长要学会情绪管理 一离 二吸 三凉水
控制情绪看到孩子好的行为 离开让人生气的现场 做深呼吸 用凉水洗脸
妈妈生气了不是因为你 是因为我的不同想法
给自己时间 让自己冷静下来
授课老师
学员动态
相关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