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态心理学概述
学科发展简史
一、对心理异常的早期关注
- 公元前的400年,希波克里特提出体液学说:人的心理和性格差异与人的体液性质密切相关;
- 公元5世纪到或6世纪,宗教镇压;
- 文艺复兴,自然科学的出现,使人们有可能再一次把心理异常现象和功能联系在一起;
- 17世纪中叶开始,神经科学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神经科学证明大脑左右的功能是不对称的
二、对心理异常现象的现代说明
(一)精神分析的理论解释
两个基本命题
- 心理过程主要是潜意识的,至于意识的心理过程则仅仅是整个心灵的分离的部分和动作........。认为心灵包含有情感、思想、欲望等作用,而思想和欲望都可以是潜意识的。
- 元论广义的和狭义的性冲动,都是神经症和精神病的重要起因,这是前人所没有认识到的。
以上述命题为基础,弗洛伊德又推演出以下判断
- 人类的生物本能,是心理活动的动力即“力比多”
- “力比多”在幼年期驱动人的性心理发展,自出生到结束,有三个发展对阶段:口欲期、肛欲期和生殖哭器期。
- 人的心理活动存在于潜意识、前意识和意识中;与此相对应的人格则由本我、自我和超我构成。
- “本我”是按“快乐原则”活动,“自我”是按“现实原则”活动,“超我”是按“道德原则”活动;
- 人为了防止冲突引起焦虑,所以具有防止焦虑的能力,叫作“防御机制”也可称为压抑和克制能力。
前意识从事警戒任务
精神分析理论对心理异常现象的说明
1)合理地度过“性心理”发展的每个阶段,是未来心理健康的充分和必要条件。为此,如果在每个发展阶段上,接受的刺激太过分或者接受的刺激太少,就会使“性心理”发展受到挫折,以,就会造成“性心理”发展“固着”。就会造成未来人格的异常。
2)由于我们的“自我”必须随时随地的学习外部世界,以便更改地处理“本我”与“超我”之间的冲突和矛盾,所以我们体验着焦虑。
3)为防止、抵御和消除焦虑,我们必须克制、压抑非理性冲动。如果压抑力是不足,让冲突、矛盾或非理性冲破防线,就会产生异常心理和行为;如果冲不破防御,就可以形成意识不到的痛苦。但是,意识不到的痛苦,并不是冲突和痛苦彻底消失,他们只是隐藏起来,躲藏到潜意识之中而已。奥斯到沅意识中的冲突,还要以扭曲的形式变相地表达自己,如以显性或隐性梦的形式、以口误或失误行为等方式表达自己,等等。
例:1岁孩子随地大小便,这种行为是可以被理解的,因为孩子还很小。
若一个成年教授随地大小便,这种行为不会被理解,那么我们需要考虑下,这个人是不是精神或智力上出了问题。
简评
- 使用理论假设解释人的心理异常的关键,不在于能否自圆其说,而在于理论假设的真实可靠性如何弗洛伊德的历史功绩,首先不在心理学方面,而是在哲学方面;
- 他的理论所影响的涉及的领域,更主要地是医学、人类学、文学、艺术、历史等方面。
2、心理学界对他的批评,首先在方法论方面。
- 弗洛伊德建立自己学说的时候,心理学恰恰自在摆脱哲学式的心理学并开始成为独立的实证学科。
- 这时,心理学绝对重视的是实验研究,而逻辑绎式地分析心理现象的理论,不被视为真下的心理学
- 这就是为什么后来在很长时期内,心理学史中很少提到弗洛伊德名字的缘由。
心理学是从哲学里演绎出来的。
行为主义是操作式,是通过实验研究出来的结果。
3、弗洛伊德的理论尽管未经实验证明,但决非空穴来风。他的理论是对临床经验的分析和总结。
- 他认为,精神分析最初就是以强迫症和癔病两种病的研究为基础的。
- 他不满足只对症状的观察,他对自己提出的问题是,症状背后的意义是什么?
- 圆管这一问题,恰恰是弗洛伊德进入理论思考的开端。
(二)行为主义的解释
1、巴甫洛夫不是从纯心理学和精神病学角度不是从现象学角度描述异常心理与行为,而是通过实验结果的分析来说明异常心理现象。从总体上来说巴甫洛夫先是通过动物试验,认识到高级神经系统(即大脑两半球皮质)功能的病理生理机制之后,再通过对临床病人的观察,最后用类比的方法来解释人的异常心理现象。
2、对于神经症和精神病的原因,他认为是奋兴和抑制这两个基本神经过程的冲突造成的,引起机能性神经障碍的两个条件,一个是兴奋过程和抑制过程的艰难相遇,即这两个过程的冲突;另一个是强有力的、异乎寻常的刺激。这两个条件,也正是构成人类神经症和精神病的原因。
3、巴甫洛夫依据动物实验的结果,提出了大脑两半球神经活动特征的一系列概念,如兴奋、抑制、兴奋和抑制的集中与扩散过程、互相正负诱导过程等。他始终是使用这些概念来解释人的心理异常,通过动物实验的结果,进而演绎和推论人的心理,再以人为实验对象,研究其行为并与动物实验结果相比较,这是行为主义心理学研究工作的一般技术路线。
(三)人本主义心理学的解释
1、提出“潜能”概念,同时赋予“潜能”具有趋向完善的性质和特点;
认为心理的异常是由于“潜能”趋于完善的特征受到了阻碍,是“自我”无法实现的结果。
如马斯洛认为心理异常最基本的表现是“存在焦虑”。这种“存在焦虑”就是“存在”和“责任”的冲突。
由于人的根本意义是人的“存在”,所以“责任”便成为“存在”得以实现的阻碍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