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心理或精神问题,大家的第一反应是什么?抑郁症、强迫症?但应该很少有人会注意到,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也是精神疾病的一种。我们所处的地球并不太平,地震、海啸、飓风等自然灾害时时发生,恐怖袭击、强奸、勒索等人祸屡见不鲜。
每次发生这些事件,我们第一时间都在了解伤亡情况,如若没有死亡便长舒一口气,仿佛事情就这么过去了。可是对于当事人及旁观者来说,事情真的过去了吗?或许没有。
据调查,在中国,一般人群中有75%的人暴露于各种类型的创伤事件中,而且在这部分人中有25%的人发展为创伤后应激障碍,而且有50%没有经过治疗的创伤后应激障碍在今后的日子中将表现出各种症状。美国有研究显示: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终生患病率为7.8%,其中女性的比例是10.4%,男性是5%。
面对创伤,和与面对逆境、灾难一样,是我们人生的一场必修课。
01
创伤后应激障碍是什么?
创伤后应激障碍是常见的精神疾病,分为急性、慢性、延迟发生创伤后应激障碍三个亚型。它是由应激性事件或处境而引起的,包括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如战争严重事故目睹他人惨死身受酷刑、恐怖活动受害者被强奸等,具有发病率及患病率高、病程长、疗效差等特点,严重影响了临床救治。
创伤后应激障碍较多表现为:对创伤事件的病理性重现、对创伤相关线索的回避、持续性的高唤醒,以及对创伤经历的选择性遗忘和情感麻木。
更令人揪心的是,由于亚洲人普遍对精神类疾病持有较强的病耻感,这导致亚洲灾害后幸存者往往倾向于用躯体化的方式来表达他们的应激反应,大多数人因失眠、头疼、高血压等症状去医院就诊,不认为他们的躯体症状和创伤事件有关,因此他们很少向精神科医生救助。但是,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症状和影响并不会因回避而减轻。
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一般在遭受创伤后数日甚至数月后出现,病程可长达数年。若患者的精神心理问题被忽略或得不到及时的救助及疏导,必然会影响到生理疾患的康复,最终可能严重影响到受创患者的健康和生活质量。
02
创伤后应激障碍影响因素
即便经历同一场灾难,大家的感受和反应也是千差万别的。有些人可能陷入无尽的痛苦,出现严重的应激障碍;也有些人能够转化灾难,变成自己的能量,真正做到:那些杀不死我的必将使我更加强大。
这其中的差异在哪里呢?
性别: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发生率在性别上有差异明显,几乎所有的研究都表明女性更容易发生创伤后应激障碍。但没有任何证据表明女性比男性抗压能力更弱或者更脆弱,男女在创伤后应激障碍的检出上的差异,可能与女性更容易受到暴力伤害有关。
年龄:30-40岁的幸存者更有可能产生创伤后应激障碍,可能是处于这一年龄段的人是家庭里的“顶梁柱”,在灾难中,他们不仅担心自己的安危,而且还为父母和子女的安危而操心,这就使他们感到更加焦虑和恐惧。
基因:Goenjian博士研究表明:COMT和TPH-2(两种基因)的变种与PTSD综合征有着明显的关联,这些基因有助于PTSD的发作和持续,携带这些基因变种的人患PTSD的风险更高。
心理弹性:个体面对创伤、逆境、悲剧、威胁或其他重大压力时的良好适应过程,即在个体遭受困难时能尽快恢复和成功应对并保持健康心理状态的能力。
这些影响因素中,年龄、性别、基因我们都没办法改变,但是,心理弹性作为一种心理能力却是可以通过训练来增强的。
03
心理弹性
儿童阶段
心理弹性塑造的关键期:儿童早期,该时期儿童的各项能力开始发展建立,人类发展的重要保护系统也开始出现。儿童早期对其的保护和减少危险,增加资源、增长能力,都为他们的发展打下一个好的基础,在面对灾难时也能表现出更好的应对能力。这也就是大家常说的:幸福的人生一直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生一直都在治愈童年。
对于处境不利的儿童,我们要强调一下父亲在家庭支持中的作用,父亲可以为儿童提供支持和有效的建议,因而与父亲良好的联结对于儿童应对困难和压力有良好的效果。(关于父亲在家庭教育中的作用,可参考:远离“父爱缺乏综合征”,让爸爸不再是熟悉的陌生人!)
成人阶段
国内关于心理弹性的相关研究并不十分完善,对心理弹性的训练大多采用团体训练的方式帮个体管理好自己的情绪,缓冲压力的负面影响。对于贫困大学生和乳腺癌群体的心理弹性训练研究表明,心理弹性训练至少在短期内能够帮助受训者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生活中总有逆境,如果遇到了灾难,出现了创伤后应激障碍,请向专业的心理咨询师或精神医师求助。如果你并没有患创伤后应激障碍,也请你和亲爱的好朋友讲一讲你曾经可能到的、经历过的苦痛。
我们对这些伤害、精神疾病的接纳程度越高,伤害带来的危害和影响就越小,精神疾病治愈的可能性就越高。最后希望大家都能正视心理和精神健康,拥有高品质的幸福生活。
参考资料
1.某些基因可增加创伤后应激障碍风险.募格学术,2015.03.10
2.丁薇, 郑涌. 创伤与创伤后的应激障碍[J].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06, 10(18):145-148.
3.孔田甜. 心理弹性及影响因素与创伤后应激障碍关系的研究[D]. 新疆医科大学, 2013.
4.缪胜龙."重要的心理资源:心理弹性."大众心理学 .11 (2012):38-40.
5.张宁, 张雨青, 吴坎坎,等. 汶川地震幸存者的创伤后应激障碍及其影响因素[J].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10, 18(1):69-72.
6.张娅玲,白艳秋,彭正午,颜志鹏,谭庆荣."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的生物学研究概述."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01 (2011):178+182-185.
7.赵高锋,杨彦春,张强,张树森,邓红,朱燕,任正伽,兰科,刘传新,陶庆兰,王梅,刘善明,张倬秋,陈颖,李海民,耿婷,刘宇,张伟,孙学礼."汶川地震极重灾区社区居民创伤后应激障碍发生率及影响因素."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07 (2009):27-32.
8.徐美荣, 魏晓辉, 吴甘霖, 心理弹性训练对乳腺癌患者心理健康的影响[J].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5(8):896-898.
文/晨迎
编/不加糖
- 还没有人评论,欢迎说说您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