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rrest Gump》,1994年10月上映,美国,罗伯特.泽米吉斯导演,汤姆.汉克斯、罗宾.莱特.潘、加里.辛尼斯主演,142分钟。
创伤治疗过程中患者是否持有积极的生活态度是决定性的要素。患者有属于自己的安全地带,在那能感到安定;不受任何限制的自由;在细小的事物上得到成就感;和纯真的爱人彼此深爱;在关键时期有理解息的人默默支持;愉悦且忘我的兴趣爱好;有擅长的运动或者技能;内心有为自己守护“天使”……这些都可能成为积极的因素,对心理创伤治愈发挥重要作用。
1、转换思维方式,克服创伤
“我的成功源于上天赐予的三种恩惠:第一幼年家境贫寒,我从小就做过擦皮鞋、卖报纸等工作,这样的磨炼让我积累了生存和生活必要的经验;第二,生下来体质弱,使得我不得不加强体育锻炼,坚持下来我便有了持久的健康;第三,我从小没能上学,于是我周围所有人都是我的老师,我向所有人请教学习,从不懒惰。”
以上是松下幸之助的一段话,他是世界知名企业“松下电器”的创始人,是许多企业家敬仰的“经营之神”。我们提起日本电器品牌还会想到索尼,索尼在世界范围内也得到无数赞誉,但实际上索尼在日本国内的评价和受欢迎程度不及松下。松下雇用的职员将以毕生的付出回报企业,可以说倡导家庭式企业文化也正是从松下幸之助开始的。松下幸之助出身贫苦家庭,小学也没有读完,但最终成为世人公认的成功企业家。
正如他所说:“我贫穷所以努力工作,这样才能成为有钱人。因为我没怎么上学,于是我用一生来认真学习。”他成功的秘诀之一就是“置换思维方式”,把弱势转化为自己可以利用的条件,这样挡在人生路上的绊脚石转变为自我提升的基石。松下幸之助从不消极地面对现实的困难,而是在逆境中找寻有助于发展的原动力。在情人治愈的过程中也是如此,自我肯定的思维方式和对未来的希望是不可缺少的要素。下面我们跟着电影深入了解思维方式的重要性。
2、你可以的,跑啊
《阿甘正传》在1995年的电影界可谓风光无限,在奥斯卡颁奖礼上更是大获全胜,一举包揽最佳影片、最佳男主角、最佳导演、最佳礼堂效果、最佳剪辑、最佳改编剧本六项大奖。电影贯穿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的历史背景,披头士和约翰.列侬、猫王埃尔维斯.普雷斯利、尼克松、肯尼迪等历史人物在电影里登场,让影片生动感人。电影上映之后,全世界刮起了一阵模仿阿甘长跑的热潮,一时间“阿甘综合征”席卷全球。这部电影可以看做励志片、爱情片、其中也蕴涵着很多故事能解释人生中的心理创伤。影片的三位主人公福雷斯特.甘普(汤姆.汉克斯 饰),他的女朋友珍妮(罗宾.莱特.潘 饰),还有丹中尉(加里.辛尼斯 饰)都是经历过创伤的人。他们有怎样的心理创伤?又是怎样克服心理创伤的呢?
阿甘智力低下(测试智商只有75),腿脚也不麻利,因此从小受到同学的孤立和侮辱。阿甘上了校车,没有人愿意和他从在一起,第一个允许他从在旁边的人是珍妮。淘气的男孩们喜欢追打阿甘,阿甘为了躲避只有拼了命地奔跑。阿甘幼年生活中面临很多问题,但幸运的是母亲(莎莉.菲尔德 饰)总在身边给他爱和信任,而珍妮也总是形影不离,这两个人成为阿甘幼年生活里最重要的支柱。阿甘被同学戏弄的时候,珍妮大声喊着:“你行的,快跑啊!” 阿甘奋力地奔跑,腿上的矫正器一一散落,但也赋予了他如风般快递奔跑的能力。智力虽然低下,但凭借着快速奔跑的能力被橄榄球队选中进入大学。“比起努力完善不足的方面,应该将精力放在开发潜在优势”,这是积极心理学的核心原理,在阿甘身上得到全面的体现。
3、通过爱情和运动克服创伤
电影中,阿甘后来入伍参加越南战争,当他登上部队的大巴,还是没有人愿意和他一起坐。这场景似曾相识,小学的校车也是如此。幸运的是黑人究小子布巴要阿甘坐帝边,两个人很快成为了如影随形的好友。布巴的梦想是成为一名渔船船长,开着船去捕虾,他向阿甘许诺日后他当船长一定让阿甘当副手。但是战争残酷,布巴在战斗中牺牲,阿甘也受了轻伤。退伍之后阿甘为了完成好友的心愿,买下了渔船出海打虾,阿甘是捕虾新手,撒下去的网打上来的只有垃圾。如果换成别人也许会极度失望,路途放弃,但阿甘执着地坚持下去。暴风雨袭来,其他的渔船都回港躲避,而阿甘在怒海波涛之中幸运打上了满满一船虾,获得丰收,无论环境怎样艰苦,时机如何困难,阿甘在挫折和痛苦面前不彷徨不放弃地坚持做一件事,并得到回报。阿甘的招惹弥补了天生的缺陷,让他克服了孤独,克服了失去好友的痛苦。他从不停留在过去的痛苦中,而投入现在的每件一事中,他打虾、奔跑,甚至来到中国打乒乓球……执著没有目的地,只是强烈的意愿让他开始了奔跑。
有规律的运动,比如跑步、登山、散步、瑜伽、体操等都有助于克服心理创伤的孤独感,都是非常有效的个人调节方法。跑步让人大汗淋漓,散步让人心境平和,有些时候这些运动比抗抑郁药更有效。跑步这项运动可以使精神集中,帮助创伤患者从否定的残念中摆脱出来。通过运动,身体释放能量,变得更加活跃有力量。身心合一,精神上也会得到稳定和安宁。我们常说的身心健康,身体和精神是相互影响的,可以彼此积极地调节。所以有些心理医生认为,吃好睡好加强运动,达到身体健康强壮是心理疾病治疗的第一步。
4、乱伦心理创伤
珍妮是阿甘青梅竹马的好友,也是他的恋人,从电影中我们可以推测她幼年经过心理创伤。珍妮小时候聪明伶俐,是智力,身体都正常的女孩,但是她内心的伤痕比阿甘还要严重。电影中没有介绍她的母亲,感觉上像是很早就去世了,珍妮和酗酒的父亲一起生活。“珍妮的爸爸非常爱珍妮,他的身体好象随时都能接触珍妮”…… 阿甘回忆的话语里暗示了珍妮小时候可能受到父亲的性虐待。电影前半部里珍妮为了躲避酗酒的父亲,和阿甘躲到树林里,闭着眼睛祈祷的样子让人怜爱。幼年的珍妮随时从睡梦中醒来,跑去阿甘家睡在阿甘旁边,这也可以理解为珍妮是逃脱父亲的虐待。
后来珍妮离开了父亲,和奶奶生活在一起,但是幼年的创伤使她不能完全正常生活。长大后她为了战胜内心的痛苦,把自己沉浸在音乐中,她参加演出,参加反战运动,过着嬉皮士的流浪生活。但是早年心理创伤的苦痛和空虚如影随形,珍妮用酒精、毒品和性来排遣抑郁,甚至有时她绝望得想自杀。虽然珍妮和阿甘后来重逢,但是不安定的灵魂感觉不到阿甘对她的不舍不弃。
最后珍妮患上了绝症(电影中没有直接交代,但暗示可能是艾滋病,这也算是珍妮彷徨生活留下的后遗症),只能等待死亡的降临。珍妮为阿甘生下一女,也和阿甘完婚,最后在爱人的怀抱中平静地离开人世。珍妮的生命中不幸是早年心理创伤后遗症束缚了她的一生,幸运的是阿甘一直用最纯洁的爱保护着她。电影的后半部分,有一场,珍妮看到曾经居住的房子俨如废墟,她向房子投掷石块并呜咽地喊着:“怎么能那样!”这些都是她表达对父亲憎恶的举动。珍妮死后,阿甘用推土机铲平了给人留下创伤记忆的房屋,他希望以此象征爱人内心创伤消除。
5、帮助克服创伤的知己
丹中尉(演员加里·辛尼斯还出演过连续剧《犯罪现场调查》为观众熟知)在战场上失去了战友和双腿,是典型创伤后应激障碍患者。
与阿甘不同的是,丹中尉自我意识非常强烈,他自责于部下牺牲而自己活下来的现实,而失去双腿更是人生的巨大挫折。他原本以为自己可以战死沙场,但却戏剧般地被阿甘救了一命,留下残疾的身体。丹中尉宁愿光荣地战死也不想如现在卑*地苟活于世,他心里甚至有些恨阿甘救了自己。其实丹中尉恨的不是阿甘,而是带着自责和挫折生活的现实。回到国内以后,丹中尉悲观地活着,沉溺于酒精、毒品和性(珍妮也是如此,为了排遣心理创伤的苦痛,很多人选择了沉溺的方式)。
但是幸运的是,丹中尉又重逢阿甘,他的创伤得以恢复。一开始丹中尉对阿甘也有抵触的情绪,但他看到阿甘的真诚,遂决定和阿甘一起出海捕虾。在渔船遭遇暴风雨的时候,丹中尉毫无顾忌地爬上高高的桅杆,向天空呼喊,向冰冷的世界展示自己对死亡的无畏。而意外的是两个人最后不仅毫发无损,平安无事,还得到了上天的馈赠——满满一船虾。打渔获得丰收,和阿甘愉快地相处,这让丹中尉重新感到生活的幸福,他原谅自己并接受了现实。
丹中尉意识到自己应该像阿甘一样,对世界不抱怨,对自己不放弃,努力地生活。之后丹中尉的生活发生巨大变化,投资计算机公司大赚一笔,配上了假肢,得到美满的婚姻。丹中尉从低谷走出来是因为阿甘的帮助,和积极向上的朋友在一起他自然地找到自己努力的方向。
6、人生是个甜蜜的巧克力盒子?
这个世界是堆满惨痛的垃圾桶,还是装满甜蜜的巧克力盒子?就像在影片的最后阿甘感悟到的那样,人生当然饱含着喜怒哀乐。但是饱受创伤折磨的人,往往会绝望地认为自己的生活就像是收集各种不幸的垃圾桶。然而更悲哀的是生命中有多少幸福的经历,却被消极的眼睛视而不见。生命中有多少好事、开心的事,多少笑容、幸福、成就感,和爱人分享的纪念,归属感……即使是再不幸的人生,其实也有着许多幸福的瞬间,只是被绝望和消极的心忽略了。
意识不到这些幸福,我们只能背向幸福渐行渐远,否定的想法和感情成为了习惯。这样下去创伤不会自己恢复,而不利的影响却与日俱增。
幼年经历的肯定事件很难被回想起来。这对幼年经受过心理创伤的人来说更困难,他们总是把生活全盘否定,认为自己的生命中没有半点值得肯定的。如果有这样的想法,一定要自我反问,真是这样吗?人生就只是一个垃圾桶吗?这时候需要的是肯定的想法,我们需要为自己的心灵撑起一盏灯找到肯定的记忆。让自己的神经回路活跃起来的好办法有深呼吸、冥想、散步、唱歌、跑步、演奏乐器等。可以做任何自己想干的事,只要是能感到内心平和,获得休息,汲取力量的。如果找到了肯定的记忆,一定要鲜明地呈现出来,用心去体会那个瞬间。这个时候请把身体感觉、声音、气味、体温、视觉、感情等所有感觉机能调动起来,通过这样反复地练习,肯定的思维将帮你得到克服心理创伤的力量。
就像《阿甘正传》这样一部温暖人心的电影,看完之后我们得到新的希望,这不就是一段肯定的经验吗?
心灵药箱:EMDR是什么?
各位听说过EMDR――眼动心身重建法(eye movement desensitization and r eprocessing )吗?或者听主过转动眼球的面谈的治疗吗?EMDR就是“通过眼球左右移动和回忆过去肯定的记忆,使患者连通中断的记忆回路,消除多样症状”的心理创伤方法。EMDR理论和技术突破传统,不用说对普通人,即使是心理学家也是新生事物。
EMDR在1987年由美国人夏皮罗偶然发现,当时她正因为苦闷在公园散步,她眼睛移动的同时想到过去的记忆,突然感到与记忆相关的痛苦消失了。她再次尝试回想记忆,发现曾经历历在目的痛苦都感受不到了,眼球的运动好像奇妙地把痛苦的感情和想法推出了自己的思维。对此保持好奇心的夏皮罗开始了研究,为了知道别人是不是也会有这种效果,他对周围的朋友和周围的对象做起实验。
在实验过程中,很多人不能持续地坚持眼球运动,于是夏皮罗让人的眼睛跟着自己的手指运动。经过数年研究,夏皮罗发现眼球运动有助于降低痛苦的敏感度,并且发展了EMDR的治疗技法,EMDR由此登上心理创伤的历史舞台。
EMDR治疗和原有的面谈治疗方法有根本区别,治疗效果显著,但也受到了很多学派心理治疗师的指责。很多人对于EMDR如何在很短的时间内达到如此好的效果表示怀疑,还有很多人希望看到EMDR快速治愈、彻底治愈的例证。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大量的报告和客观研究结果公开发表,有力地支持了夏皮罗EMDR初期研究,以下都是各个机构对于EMDR治疗效果进行跟踪得到的肯定结论。
1.参加过“二战”、越战、朝鲜战争的战士通过EMDR治疗,创伤后应激障碍得到显著治愈。(2000年,2001)
2.EMDR能快速减轻恐惧症、恐慌障碍患者的恐惧和不安。(1999年,2001年,200年)
3.暴力事件受害者和警官接受EMDR痛苦减轻。(1995年、2000年)
4.EMDR在消除事故引起的自责感,失恋引起的悲伤等方面效果显著。(1995年,1998年,2002年)
5.受心理创伤折磨的幼儿和青少年在EMDR治疗后,症状消失。(1993年,1999年,2002年、2004年)
6.性侵犯受害者EMDR治疗后能正常生活,建立正常的人际关系。(1994年,1997年,1999年)
7.自然灾难受害者EMDR治疗后能正常。(2002年,2003,2004年)
8.情绪不安、身体衰弱的事故、手术受害者在接受EMDR治疗后恢复正常(1994年,1997年)
9.性功能障碍患者在接受EMDR治疗后能重新获得健康的性生活。(2001年,2002年)
10.接受EMDR治疗后的酒精、赌博沉溺者恢复正常生活。(1996年,1997年,1998年)
11.分裂(也称为分离)现象患者接受EMDR治疗比传统治疗方法恢复更快(1994年)
12.企业家、艺术家、运动员接受EMDR治疗后提高工作能力。(1995年,1996年)
13.慢性头痛等身体反应在接受EMDR治疗后迅速消失。(1997年,2000年,2002年)
以上研究有力地证明了EMDR的治疗效果,2004年美国精神医学学会将EMDR选定为创伤后应激障碍最有效的治疗方法之一,这意味着EMDR的治疗效果得到了科学认证。
近年来大脑影像技术(brain image technique)逐渐发展,EMDR的治疗效果引起大脑的变化可能用肉眼观察出来。EMDR也成为了自然灾害,大型事故之后防治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应急治疗访求。EMDR的治疗方法也随之在全球展开,美国飓风、印度洋海啸、中国和日本的地震之后,EMDR志愿者组队前往受灾地区,对当地心理创伤患者展开紧急治疗。目前全球在接受EMDR训练的治疗师有数千人,很多EMDR专家活跃在中国、日本、韩国、泰国、印尼、斯里兰卡等亚洲国家。为了治愈复杂多样的心理创伤,EMDR的治疗技术也在不断发展。
文章摘自《从心启程:一个‘心灵捕手’写给你的心灵疗愈书》,(韩)金俊基著,季成译;图片编辑:Dragon
- 还没有人评论,欢迎说说您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