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政治领导学先驱,《领导论》作者詹姆斯·伯恩斯曾言道:“领导力是这个世界上观察的人最多但理解的人最少的一个现象。”备受推崇的领导力学者沃伦·本尼斯也曾说:“关于领导力的书越多,我们知道的东西似乎就越少。”
管理方格理论的创始者罗伯特·布莱克与简·莫顿曾提出,如果能够结合对生产关心的X理论与对人关心的Y理论,就可以打造整合型的领导者。通过对数万名领导者的数据分析,《卓越领导者》的作者约翰·曾格也指出,如果一名领导者能够同时具备较强的结果技能(X理论)与人际技能(Y理论),他能够成为一名卓越领导者(评价高于90%)的可能性就高达72%;而如果他仅仅具备其中一方面,这一可能性就迅速下降到15%以下。
图1 卓越领导者的能力特征(引自曾格著《卓越领导者》)
然而事实如何呢?在2013年,管理咨询集团发布了一项针对四个国家(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与英国)6万名中高层领导者为期十年的360度评价研究结果。他们发现在所有领导者中,上述两项技能(结果技能与人际技能)评价能够同时达到33%以上的比例仅仅只有0.77%!即使将这一标准降到50%,达标的领导者也只有5%。
领导力是一项整合性心智修养
原因何在?最新的认知神经科学研究结果表明,上述两种技能是由两个不同的大脑网络所支持,一个可以被称作分析思维网络(对应着结果技能),另一个则可以被称作人际思维网络(对应着人际技能);前者位于皮层的侧部,而后者则位于大脑皮层的中部。更重要的是,这两个网络无法同时工作。如同一架跷跷板一样,一个网络工作的同时,就会暂时性地“关闭”另一个网络。
图2 大脑中的跷跷板
这一发现无疑在提示我们:领导力首先是一项整合性的心智修养,始终受到生物学与心理系基础的制约,我们需要遵循科学的原理来开发领导力。在这个意义上,领导力培训需要的并不是所谓的“修炼”,而是真正有意义的“训练”。这一流程可以描述为如下流程:
据统计,当前美国企业用于领导力培训的花费至少在每年500亿美元以上;而在欧洲,顶级公司管理者年均培训花销大约需4000美元,年均培训时间为9.3天。而在中国,这一需要或许更为庞大。有调查结果显示,高达85%的管理者认为与企业所能提供的其他福利相比,更看重学习与培训机会;更有73%的人表示,愿意自掏腰包购买各类课程。这意味着,中国目前每年有数千万名管理者参加各式各样的进修及培训。
但是在目前中国的管理培训中,我们已经见得太多乱象。各类MBA班、企业管理培训、总裁班、团队培训班、领导力培训班让人眼花缭乱,价格从几万元至几十万元不等。充斥其中的是越来越多的“天桥把式”、“江湖游医”与“机场成功学”,其培训读本往往是仿照戴尔·卡内基的心灵鸡汤或基于国情的国学启蒙,常常流于粗制滥造;其培训手段则往往倚靠“洗脑式”与“传销式”的灌输,脱衣、高喊、跪爬等现象屡见不鲜。
中国的领导者到底需要什么样的领导力培训?正如同中国的经济正在进行结构调整一样,当前的领导力培训同样需要结构调整,需要一股清新的风。这股风之所以清新,不是因为它与别的风看上去不一样,而是因为它带来的是领导力的科学内涵。
提炼传统智慧的科学内涵
《礼记·大学》有言:“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这一论述是中国儒学传统智慧的精髓所在,也是我国传统对于领导力的简练表达。如果一言以概之,“修齐治平”这一领导力发展路径可以归结为四个字:内圣外王。梁启超曾准确地指出,“‘内圣外王之道’一语包举中国学术之全体,其旨归在于内足以资修养而外足以经世。”
然而对于今天的领导者来说,应该如何修身?如何齐家?如何治国?又如何平天下呢?古圣先贤没有为我们提供一套具备可操作性的培训课程。因此,修齐治平就如同一副沉睡在历史烟尘中的恐龙骨骼,需要我们来为它注入血肉与灵魂。所谓血肉,就是培训课程;所谓灵魂,就是培训课程背后的科学内涵。
借用修齐治平之道,我们提出领导力培训就是要开发从内到外的一整套心智素养,包括修身(优化大脑工作资源)、齐家(协调工作家庭融合)、治国(打造高效团队与组织文化)与平天下(提升市场竞争力与可持续发展)四个方面,如下图所示:
图4 修齐治平的科学内涵阐释
为何修齐治平这一心智素养是整合的呢?首先,这一心智素养的提出体现了领导者的全面需求。领导者在企业领导者这一角色之外,更首先是一个“人”。我们需要将领导者作为人来对待,他会面对压力、他会感到疲惫、他会难以处理工作与家庭的关系、他会发现队伍不好带,他更会害怕企业发展出问题。我们需要为这些问题提出一个整合性的答案。
其次,这一心智素养的提出体现了领导力的内在逻辑。按照这一逻辑,领导者首先必须成为自我的领导者,进而成为生活的领导者,才可能成为团队的领导者与市场的领导者。其内核则是,领导者需要遵循首先“治己”,其次“治人”,方可“治事”这样一套步骤序列。这也正是传统儒学智慧针对修齐治平提出的“圣王”发展路线。
最后,这一心智素养的提出体现了领导力的多层面特征。领导力表现在领导者生活与工作的几乎所有领域,但是这些能力却又收束为领导者这个“人”的心智素养,并最终落脚在领导者这个“脑”的工作模式上。真正能够为领导者提供帮助的培训课程需要关注这一多层面特征,既强调内核的塑造,又强调外在的运用。
关注领导力培训的课程设计
在管理科学诞生之初,研究与培训向来唇齿相依,如影随形。科学管理的创始人泰罗,其正式身份就是咨询培训师;管理学体系的构建者法约尔在退休后,也把一腔热血献给了培训事业。然而时光轮转,1988年美国大学商学院协会组织的调查已经指出,当前讲授管理的教授不懂实际管理,从事实务的经理看不懂管理论文,这成为工商教育的通病。亨利·明茨伯格甚至尖锐地指出,MBA教育就是“因为错误的理由,用错误的方法教育错误的人。”
因此,一门领导力培训课程具有科学内涵并不足以保证它能够为领导者所用,我们至少还必须关注这门课程的设计思路。我们如何才能把有关领导力的科学知识转化为领导者所能掌握的方法与技能呢?在修齐治平计划中,我们强调改变知识的“金字塔”结构,而替代以网状结构。换言之,在这一培训课程中知识并非掌握在专家与培训者手中,而是通过人与人的社群互动,建构自身的知识技能体系。
在对课程进行设计过程中,修齐治平计划重点采纳了后现代心理学的理论思想,重视个人的独特性,强调在不可重复的当下对话中,通过多重声音的表达与激荡,激发人人皆有的创新能力。为此,这一课程框架将整个课程划分为四个模块,分别对应于修、齐、治、平这四个领导力的侧面;在每一模块中,在讲授课程之外增设引导课程与整合课程各一门。
在每一模块的引导课程中,我们将整合管理咨询、领导力教练、团体辅导与过程咨询,并融汇焦点解决、叙事与合作对话技术,以私董会为主要形式,通过创造性与启发性的对话,促进领导者觉察“看不见的自己”。随后针对引导课程所获得的领导者相关信息,将对讲授课程进行动态调整,提供定制化、有针对性的主题内容,随后进一步在整合课程中协助领导者整合所学知识,促进反思与转化,开启集体智慧。
为实现这一课程设计思想,修齐治平计划依托于“财经黄埔”——中央财经大学的经济心理研究所,广泛联络校内外资源,架构了一个包括研究者、实践者与培训者在内的讲师团从而能够为参加培训的领导者提供内容广泛、针对性强、关注实务的全方位能力提升。
在同时关注课程的科学内涵与设计理念基础上,修齐治平计划想要给领导者提供的是一整套经得起时间和实践考验,具备优良用户体验与使用效果的领导力培训课程。如果说当前领导力培训市场中所充斥的是大量的“山寨机”,我们希望修齐治平计划所提供的是领导力培训中的iPhone。如果您愿意做第一位吃螃蟹的人,请您不妨尝试一下修齐治平计划为您所带来的全新培训体验。
作者:中央财经大学社会发展学院心理系 张红川博士
- 还没有人评论,欢迎说说您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