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岁的婷婷最爱妈妈了!她喜欢妈妈陪她玩扮家家、唱歌、跳舞、看故事书,也喜欢看妈妈打扫、做饭、在电脑前工作,更喜欢妈妈抱着她。

  原本婷婷也期待着妈妈肚子里的弟弟出生,要和妈妈一起照顾弟弟,可是自从弟弟出生后,妈妈一来体力尚待恢复,二来又把注意力全放在弟弟身上,陪伴和关心婷婷的时间和行动大大减少。

  婷婷开始出现许多退化行为,她开始吵着要妈妈喂饭、穿衣、梳头发……,当爸爸上前要帮助她,她哭闹着:“我不要爸爸,我要妈妈!”爸爸和妈妈见状开始责备婷婷,说她不懂事,于是,婷婷的退化和哭闹行为愈演愈烈。

  分析:

  其实,婷婷一点都不坏,她只是突然失去独享妈妈全部的爱的感觉,一时无法适应。在她小小的心灵世界里,起了好多疑问:

  以前妈妈会陪我做的事,妈妈怎么突然都不再做了?

  为什么弟弟一哭,妈妈就疼他?

  为什么妈妈一直对弟弟说说笑笑,一直亲吻弟弟?

  妈妈,您还爱我吗?

  一连串的问题让她产生一种想法:“是不是我只要变得和弟弟一样小,妈妈就会像疼爱弟弟那样疼爱我?”没想到试验的结果不仅没有成功,竟然还换来一顿责骂,此时,强烈的挫败感可能转为愤怒、恐惧,于是她开始失控地嚎淘大哭,退化行为也加剧发生。

  事实上婷婷要得不多,也一点都不过份,她只不过要确认一件事——妈妈,您还爱我吗? 婷婷感觉纳闷、被忽略、失去爱,深深的失落感正袭击着她的心灵。

  婷婷对弟弟的出生原本有一种美好的想象,想象着和弟弟一起在妈妈的陪伴下玩游戏、吃饭、睡觉……可是事实全非如此,弟弟不但不会玩、不会说话、整天哭闹,还抢了她最爱的妈妈?

  五岁幼儿的“观点取替能力”仍弱,亦即对他人的想法和需要仍未能完全掌握,尤其是他未曾有过的经验。由于“社会认知发展”尚未成熟,加上“安全依附”的情绪需求未获满足,孩子在双重无助感的加乘效应下,往往就会选择采用“退化行为”应对。若家长不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因素,往往也用不恰当的方式响应,导致亲子关系与幼儿情绪的恶性循环。

  方法:

  一、理解:妈妈应该冷静下来,同理一下婷婷的感受,然后对婷婷说:「对不起,妈妈因为一直照顾弟弟,没有时间和体力像以前那样陪伴着妳,妳一定以为妈妈不爱妳了,对不对?」

  二、保证:妈妈接着应该温柔的给婷婷一个拥抱,亲亲她的脸颊,然后用坚定的眼神向她保证:「妈妈好爱妳,因为妳是妈妈永远的心肝宝贝」。

  三、回顾:妈妈可以告诉婷婷:「妳以前还是小婴儿的时候,就跟弟弟一样,什么都还不会,妈妈那时候也是这样照顾妳的哟!」并拿出以前的照片、录像纪录,陪婷婷一起看,也和弟弟的样子做比较。

  四、陪伴:妈妈也应在照顾弟弟之余,尽量拨出一点时间给婷婷,像以前那样单独地陪伴她。

  五、成就:让婷婷一起参与照顾弟弟的工作,并引导她看见弟弟可爱之处,帮助她扮演好姐姐的角色,并肯定她的行为,让她享有成就感,为良好的姐弟关系做好准备。

林楚欣(作者系朝阳科技大学幼儿保育系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