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留守儿童对应的就是一个家庭,孩子的身心发育是否健康,会影响他的一生,也会导致一个家庭是否幸福美满。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是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石,家庭的和谐与稳定对构建和谐社会具有深远的意义。所以,留守儿童的问题,不仅仅是家庭的问题,这个问题经过十几年持续发酵,已经危及整个国家的未来品格,如果好几千万甚至上亿人带着亲情缺失,缺乏管教和其他各种人格障碍进入社会,可以肯定,没有哪个阶层会是受益者。让这些从小缺失父母之爱的孩子拥有健康、健全的人格,才能促使家庭稳定、社会和谐、国家安康平安。早期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使幼儿形成健全人格,具有乐观、独立、自信、富有创造力和同情心等心理品质。本文通过对艾里克森人格发展阶段理论的分析,结合留守儿童教育现状,分析留守儿童有可能存在的心理问题,以及留守儿童健全人格培养的相关策略。

什么是艾里克森人格发展阶段论

人格一词的起源(英文personality)自古希腊语persona。persona最初指古希腊戏剧演员在舞台演出时所戴的面具,与我们京剧中的脸谱类似。而后指演员本人,一个具有特殊性质的人。现代心理学沿用persona的含义,转意为人格。其中包含了两个意思:一是指一个人在人生舞台上所表现的种种言行,人遵从社会文化习俗的要求而做出的反应。即人格所具有的“外壳”,就像舞台上根据角色的要求而戴的面具,反应出一个人外在表现。二是指一个人由于某种原因不愿展现的人格成分,即面具后的真实自我,这是人格的内在特征

艾里克森是美国当代著名的精神分析医师,是新精神分析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认为,人格的发展是一辈子的事,因此,他将人的一生分为既连续又各有独特发展的八个阶段(见下表),每个阶段都有其特定的发展任务,这些任务都是个体生物学上的成熟与社会文化环境、社会期望间不断产生的冲突或危机所规定的,每一阶段的冲突或危机若能积极解决,就能增强自我,人格就得以良性健全的发展,形成积极的心理品质,反之,就会削弱自我,人格发展受阻,易形成消极的心理品质。也就是说,每个阶段都有每个阶段的任务要完成,如果我们没有在一个阶段里完成它本应该完成的任务,留下来的问题就会影响之后个体的性格形成与人生任务。

此外,古典精神分析理论也认为,成年后心理疾病患者的异常行为表现其真正原因在于早年生活的心灵创伤以及由此遗留下来的被压入潜意识的矛盾冲突。也就是说,潜意识中未解决的心理冲突,是日后发病的根源。

我们可以看到,在前三个阶段中亲子关系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然而,对于留守儿童来说在亲子关系这么关键的阶段中,父母却不在他们身边。下面我们主要简单阐述前三个阶段对留守儿童产生的影响以及他们有可能形成的心理问题。

第一阶段:留守儿童有可能对世界充满不安全感

心理发展的第一阶段,(0-2岁),婴儿前期,这一阶段,父母给予婴儿的适当照顾和关心爱抚,讲促进婴儿获得积极的信任感,促进儿童形成良好的希望品质。通俗的来说就是,父母和儿童积极的互动,让这个刚刚来到世界上的小生命,因为得到了父母足够的关爱,所以对这个世界充满了希望。

这个阶段,婴儿对外界的感知主要是通过吮吸、嘶咬等方式探索世界,这一时期婴儿与抚养人主要是与母亲的关系,对婴儿探索外界,消除疑惑起着重要的作用,母亲良好的教养方式有助于婴儿对他人信任人格的培养和良好社会性的发展。

母亲良好的教养方式包括对婴儿进食的规律化,对婴儿发出的信号作出积极适度的情绪反应,训练婴儿对社会刺激的反应能力等。

所谓规律化既不是哭闹就喂,这容易形成婴儿对情感过份需求的依赖型人格;也不是长时间隔很长时间才喂,这容易引起婴儿对外界的疑惑,形成日后不安全的神经质人格。规律化是说,要定时定量规律喂养,有助于孩子获得足够的安全感,建立对外界良好的信任感。

对婴儿发出的信号作出积极适度的情绪反应,如对婴儿经常做出爱抚、微笑、对话等情感反应。

训练婴儿对社会刺激的反应能力,是说,比如创造丰富的环境、用简单的游戏等发展婴儿对社会刺激的反应能力。

总之,就是与婴儿建立良好的关系。这对他日后人格的形成有着积极的影响,心理艾斯沃斯就将婴儿与母亲的依恋分为安全型、反抗型、回避型三种,心理专家认为,这种婴儿时期的依恋类型与成年后个体与亲密爱人之间的相处模式有很大的影响。

留守儿童在这一阶段有可能形成的性格缺陷

留守儿童在此阶段,如果缺少了与母亲建立良好的安全型依恋关系,则多倾向于反抗型与回避型两种。这样的类型出现的心理问题有可能是对外界和他人的情感反应淡漠,与人的亲密关系采取回避的态度,不易与人建立深度的关系、不会正确表达个人情感。由此引发的心理问题例如对世界充满不安全感等。

在这一阶段中,母亲是最有影响的他人。需要得到了满足的儿童,会体验到世界的可靠和安宁,特别是发展了对母亲和周围人的信任,产生基本的信任感。基本信任感是由人生第一体验而获得的对自己和世界的普遍态度。对周围世界的这种基本信任感是形成健康人格的基础。相反,如果婴儿在这个时期突然失去母爱,加上其他严重情况,便可以加剧婴儿期的抑郁或者产生一种轻度的惯性悲伤,使一个人的终生保持着一种抑郁性格。同时艾里克森认为必须指出的一点是,从最早的幼稚经验中获得的信任总量似乎并不依靠食物或感情表露的绝对数量,而是有赖于与母亲关系的性质。

第二阶段:心理发展的第二阶段,(2-4岁),婴儿后期和幼儿期,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自主面对羞怯和怀疑感。

这一阶段婴儿的各种动作发展迅速,直立行走扩大了婴儿的活动范围,3-4岁的幼儿在发展心理学中被视作第一反抗期,幼儿为争取自主,喜欢事事"我自己来",对父母的指示开始反抗。这一时期,如果父母不让他们自己做他们想做的事,父母因为怕添乱惹麻烦而事事代替婴幼儿做的话,这将使儿童难以培养起自主性,成年后的人格会显得意志力薄弱,缺乏面对困难的勇气和信心,缺乏自主精神。在这一时期,专制型和放任型或忽视型的父母都不利于儿童心理品质的发展。要使孩子在民主的气氛中适度遵守规则,既具有自主意识,又具有良好的意志力。

留守儿童在这一阶段有可能形成的性格缺陷

留守儿童在此阶段,如果缺少了与父母及时的互动而是由爷爷奶奶或亲戚朋友邻居照顾的话,相关的监护人容易形成专制型和放任型或忽视型的典型。再加上,如果身边有人嘲笑和限制儿童,认为他们笨拙,"什么事都做不好还要自己做",儿童也会对自己的活动产生内疚感,最终会以缺乏自信心而长大,离开这一阶段。由此引发的心理问题例如孤独、内向、缺乏自信、青春期逆反心理严重、较为偏激等。

此外,留守儿童的看护人大多是祖辈亲人,他们对儿童精神的忽视是比较严重的,儿童在成长过程中会随着对外界事物认识的改变而产生一定的问题和看法,此时最好的引导者就是父母,但犹豫父母长期的缺失关爱,使他们容易形成孤僻的心理。由于前几个阶段的发展任务完成的情况并不理想,所以到了青春期阶段,也容易产生严重的逆反心理,如果得不到父母的帮助,他们常常会产生更大的逆反心理,导致学习成绩变差,甚至出现厌学、焦虑、猜疑甚至自杀等情况。从这近年来和留守儿童有关的社会热点事件来看,足以说明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严重性。

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启示与策略

从人格培养的角度出发,建议家长就近找工作

经常与孩子保持联系,以便于和孩子沟通交流,让孩子感受亲情的温暖和呵护。父母应该利用生活中和孩子方方面面的接触,找准时间言传身教,保证亲子沟通时间。同时也要在行为上鼓励孩子表达他们自己的想法、态度、情感等,在尊重子女人格的基础之上,真正实现双向沟通。

当地学校需要加大对留守学生的心理教育

通过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增加留守学和老师接触的机会,通过实行老师与留守学生一对一帮扶措施,让留守学生得到学校和老师更多的关心和帮助。有条件的地方要建立课后活动中心、心理辅导中心。教师应加大对走读留守学生的家访,更多关心学生的生活和思想状况,引导和帮助学生树立积极的态度来面对生活。

社会也应该为留守儿童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条件

动员社会各界人士,奉献一份爱心,尽一份义务,争当留守儿童的"代管家长",使留守儿童既能得到有效的学习引导,也能得到生活上的温暖,解决留守儿童的情感缺失。在社区或留守儿童生活区内设立爱心帮扶箱,让孩子把自己的心愿以字面的形式放入帮助箱中。让有能力、有爱心的朋友帮其实现。

政府有关部门要切实担负起责任

加快当地经济发展,增加本地就业机会,让更多的务工者做到"挣钱养家"两不误,从而减少留守学生,创造促进孩子健康成长的家庭环境。加快解决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此次民政部、教育部、公安部将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农村留守儿童摸底排查工作,涉及到家庭组成、生活照料、教育就学等基本信息,"全面""清晰"作为排查工作的总体目标,说明其重视程度和准确程度值得民众期待。

(本文来源心理咨询师 雷雨晴)